蔡天文:大数据&AI时代的商学教育与职业发展——对话沃顿商学院副院长蔡天文教授 2024-09-12 10:47:04 0 0 2019年12月9日,应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之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院长、沃顿商学院统计系Daniel H. Silberberg讲席教授蔡天文做客商学院“学者大讲堂”,做了题为“Big Data and AI: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主题演讲。讲座由商学院副院长贺小刚教授主持。 蔡教授结合最新研究指出,社会上47%的工作将在未来25年内消失,最大的原因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兴起。这意味着从商业、医疗到政府在内的多种行业均将出现革命化的变化, 并将深刻改变我们工作、生活和交流的方式。 蔡教授认为,科技的进步是一种必然趋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给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认为,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可被量化的世界,大数据让商业、文学、电影、音乐变得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在金融领域,FinTech利用技术与大数据为客户和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让机器智能成为顾客的投资顾问;个性化数据实现了数据分析从群体到个人层面,如精准医疗、精准教育、精准营销等。大数据统计分析在各领域正逐渐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当代科学精神和驱动社会实体经济都有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如隐私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失业问题等挑战也不容忽视。他指出,尽管机器学习非常有效,但是还缺乏理论基础和因果分析,以及面临技术的挑战加剧和种类繁多的数据,如何在统计精准度和算法效率上取到平衡,这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那么,高校应怎样适应这种趋势并重塑未来教育新生态呢?蔡教授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新兴学科,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如果高校能跟上时代潮流开设相应的课程,切实培养数据分析类人才和做好通识教育,那么未来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问题与蔡教授展开了广泛讨论。本次“学者大讲堂”讲座影响广泛,吸引了校内外80余名师生参与。蔡教授勾勒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深刻启智意义。 在讲座的最后,我们采访了蔡天文教授,一起来看看在大数据和AI时代,蔡教授对于上财MBA项目,对于Sufers的职业发展有何期望和寄语呢? Q1:您刚刚的讲座对大数据和AI将对各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了非常生动的阐释。上财MBA也对这些变化做出了积极应对,包括开设Python选修课和在2020年设立“商业数据分析”专业选修方向。您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大数据和AI的发展对于商学院MBA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促进和积极作用? A: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量化”,一个简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商业决策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变得更精准和有效,这也要求MBA学生掌握更多数据分析和量化技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家要专门去做数据分析,而是需要成为熟知、管理相关技术应用场景和业务牵扯的“通才”。总体来说,MBA教育也要变得更加“量化”——不是单纯培养程序员中的高管,而是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训练和强化学员“利用数据来做决策”这一关键能力。当然 MBA学员也应该积极去拥抱和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这对于个人成长以及职发空间的延展大有裨益。 Q2: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占比37%)领先于美国和日本,成为专利数全球领先的国家。您认为主导中国取得该成绩的因素有哪些?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AI领域发展的相对优势又有哪些? A: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是要有“人工”。中国拥有巨大的数据源,同时政府在社会资源动员、集中及运转协调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以此为基础,再加上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在AI专利、应用和配套硬件建设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但就专利层面而言,目前中国的AI专利大多属于“应用型”,从技术角度来说相对不足,也缺少相关领域“开创型”的顶尖人才。当然发展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国家在教育、科研方面长时间持续大力投入,同时为顶尖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和创造良好研究环境。 Q3:您认为上财MBA项目和Sufers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提升,以更好顺应大数据和AI这一发展潮流? A:对上财MBA,乃至上海财经大学来说,既然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那么“国际化”就是发展和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即把海外名师请进来,也让更多学生走出去。因为全球联结愈发紧密,“国际化”才能让MBA学员受益,接触并熟悉全球环境下的商业运作模式。目前,BA(Business Analytics)专业已经成为沃顿商学院人数排名前三的专业,在AI大势所趋的未来,我认为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职场上,MBA学员都应该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它,一些高数和统计学知识是必备的,这将帮助自己和企业更科学的进行商业决策。 收藏(0)